职业经理人周刊
整合 执行 创新   精彩人生从合作开始
金令牌猎头
企业  职位  经理人  专访  点评
年薪(万) 不限 15 25-35 50 100 200 500
职业经理人周刊 >> 商业评论

高层论坛2: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职业经理人周刊》

  技术创新的特点与作用

  (一)技术创新的特点

  关于技术创新有很多不同的定义,这里给出一个较常见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从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到实现的行为。那么,技术创新的特点是什么?

  一是创造性。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是以前未做过的,这是创新的最本原的含义所要求和体现的。

  二是风险性。正因为是创造性行为,必然会遇到未曾遇到的问题,这就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是收益性。创新成功会产生常规经营所不能达到的收益,这是创新最具吸引力的来源。

  四是系统性。以企业为例,在企业内部,创新活动涉及战略、技术研发、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几乎每个职能部门,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企业外部,涉及上游供应商、下游用户,提供技术合作的大学、研究所,提供服务的中介组织以及政府部门。因此,技术创新常常是一项系统工程。

  五是破坏性。有些创新具有破坏性,这被称为“创造性破坏”。创新常常是新旧交替的过程,这对被替代者就有破坏性。破坏性体现在:创新可能打击甚至摧毁一个产业,例如,数码相机对传统相机、胶卷、冲印业的巨大冲击;再比如,我国的VCD产业彻底摧毁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录像机业。

  六是实践性。“干中学”是获得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尽管可以用合作、联盟、模仿学习等途径提高创新能力,但最根本、最重要的还是亲身实践。

  (二)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经济学家们对长期经济发展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存在“经济长波”,即长周期的经济波动,而启动每一轮经济增长的正是重大的、根本性的创新。历史上的蒸汽机及后来的以电力为代表的动力技术革命,20世纪中后叶开始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群的突破都成为随后的经济繁荣的发动机。近年的世界性经济衰退起源于金融危机,但深层次原因则是上一轮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标志的创新能量已经释放,而新的重大技术突破及相应的新兴产业尚未涌现。由此可见,创新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不仅要明白为什么要创新,而且更要知道如何创新。前面已指出,创新的多重特性,这些特性的政策和管理意义在于,创新必须首先在总体上、战略上进行策划,即创新的决策首先是战略性决策。那么,创新决策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规划、部署和策划呢?我们认为,要从产业、技术、市场、环境四个方面,或者说四个维度进行策划。下面我们着重讲产业、技术、市场三个方面。

  (一)产业决策

  美国著名战略研究专家、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构建了一个产业分析模型,因其图形画成了菱形(钻石)形状,故称其为钻石模型。该模型指出,产业层次的战略分析要考虑六大要素,即需求、生产要素、竞争结构、产业配套、机会和政府(政策)。对于要发展的新兴产业或要提升的现有产业来说,都要具备这六个要素的条件。

  当前,世界都在着力发现、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国家未来的经济竞争力将取决于其在新兴产业中的地位。关于新一代支柱产业会是哪个产业,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一般都把目光投向如下一些产业:信息产业的扩展应用,如物联网、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电动汽车产业、新医药产业和生物育种产业等。太阳能、风能在产业刚处于启动期就成为热点,出现了阶段性产能过剩,这一方面表明,地区、企业对新兴产业的强烈的机遇意识,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新兴产业的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

  对已有产业,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成熟产业会逐渐走向衰退。但在考察我国的产业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国际上成熟的产业在中国可能是成长中的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发展阶段要滞后相当一段时期,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我国则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钢铁、建材等基础性产业在国际上已是衰退产业,在我国却仍有发展空间;国际汽车产业发展已近停滞而我国则刚开始繁荣。这也是我国在国际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却能一枝独秀的一个原因。

  其二,要辩证地看待成熟产业,由于环境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和创新的作用,一些似乎已停滞甚至衰退的产业可能仍有“再生”的机会。如洗衣业被认为是衰退行业,但有些企业家却认为洗衣业是成熟而又成长的行业,于是选择该行业作为自己创新、创业的目标产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基于发展阶段的判断,可以认为,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我国产业创新和发展的重点仍然是现有支柱产业的升级。我们要抓住发达国家把注意力投向新兴产业、放松对已有产业关注的机会,加快已有支柱产业的创新,提高技术进步速度,尽快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会失去根基。

  (二)技术决策

  技术决策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进行重大的技术选择,如何把握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规律,抓住机遇,实现赶超。

  1.技术成长与决策

  技术由初始研发到走向成熟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引入期,技术发展很慢,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突破;在成长期,技术发展很快,技术性能迅速改进;进入成熟期,技术相对稳定,不再有大的变化,技术进步体现为局部改进。

  对技术成长过程中的技术决策构成挑战的还有另一个问题:人们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发技术的路线往往不止一条,这种技术路线被称为“技术轨道”。在存在多条技术轨道的情况下,决策者必须作出选择,而在技术发展的初期对未来技术的走向是难以判断的。这给决策带来很大困难,一旦选择失误将造成巨大损失。但风险和收益是对称的,一旦创新成功,其未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我国很少有企业愿意冒这样大的风险,也没有企业有足够的实力承担如此巨大的失败损失,结果只能是把创新和市场领先的先机拱手让人。

  2.技术变革与决策

  人们把发生技术变革称为后进赶超先进的“机会窗口”。技术创新和转换成本对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的国家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技术上、市场上领先的企业(国家)要承受的转换成本高,相反,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国家)转换成本低。过高的转换成本成了实现技术变革的包袱。转换成本这一特征为后进者提供了“优势”,这就是“后发优势”的基本来源。借助这种“后发优势”,一些国家的产业得以后来居上。例如,日本钢铁业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采用当时刚取得突破的转炉技术,一举超过美国。美国则因为害怕报废花费巨资建立起来的平炉而迟迟不肯采用转炉技术而导致落后。这说明,后进国如果能抓住技术变革的机会,有可能实现超越。

  (三)市场决策

  技术创新的市场决策要对如何把握市场发展规律、抓住市场机会,如何进行市场创新做出决策。

  一种(类)新产品在市场上要经历引入、成长、成熟、衰退阶段,这就是产品的寿命周期。尽管产品寿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存在占领市场的机会,但最重要的阶段是成长阶段。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产品寿命周期的发展过程是不同的。中国市场不同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成长期的成长速度更快,因而成长期也更短。人们经常用“爆炸性增长”、“井喷”来形容我国新产品(产业)市场现象,在手机、汽车等市场上,我们都看到了这种情形。中国市场的这种快速成长特性意味着市场机遇期会比较短。其重要的决策与管理意义在于,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行动过早会承受等待的代价,行动过晚则会失去机会。在我国创新和市场发展的历史上,取得先机的都是那些及时捕捉到市场成长的苗头、不失时机地抢占市场的创新者们。

  首先回顾我国的创新战略实践,以期对战略路径有一个了解,然后再讨论若干战略对策问题。

  (一)技术创新战略路径的回顾

  我国是在全面开放条件下推动技术创新的,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本土企业必须在起步之时就面对强大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在“与狼共舞”中获得生存和发展。这种压力,概括地说就是面临“壁垒”。我国企业在实践中苦苦寻找“破壁”之路,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开辟了绕开壁垒、降低壁垒、化解壁垒和强攻壁垒的途径。主要体现在:

  1.在“与狼共舞”的竞争环境下,处于弱势地位的本土企业普遍实行“低端切入”的战略路线,用低端技术创新绕开技术壁垒,用“农村包围城市”绕开市场壁垒。

  2.在产业价值链和技术链条上,我国产业和企业常选择“逆向创新”的战略路线,从而在发展初期绕开壁垒。技术链的基本特征是,关键和核心技术往往在技术链前端。在战略选择上,通常有两条路线:一条是“正向创新”,即从前端开始逐渐向后端推进;另一条是“逆向创新”,即从后端开始向前端爬升。

  3.面对复杂技术产业(产品)时,产业/企业采取“拆解-集成”创新策略以降低壁垒。国内企业在进入复杂技术产业时,很难直接突破进入壁垒。但是,在全球化趋势下,产业体系分工日益深化,技术环节和产品生产环节呈现出模块化的趋势,这使得后进入者有可能通过对技术链的“拆解-集成”而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从而降低技术研发和生产过程壁垒。

  4.成本创新(降低成本的创新)是我国产业/企业最普遍采用、也是最有效的创新选择,这是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的最大优势,成本创新为绕开和降低壁垒提供了基础性支持。

  5.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合作中学习和掌握核心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壁垒。

  6.通过多种途径,勇敢地攻克核心技术,占领竞争高地。

  在世界竞争的总格局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处于后发国家地位。因此,无论是在中国本土还是在中国之外,我国企业“与狼共舞”面临壁垒、寻求破壁的道路仍将继续。因此,我国企业在无现成经验的情况下闯出开放条件下破除壁垒的经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对未来仍有直接或间接的采用、借鉴价值:

  其一,避开壁垒的策略虽然对多数中国产业已不是主要策略,但在以下情况下仍具有现实意义:当新兴产业处于引入期而我国本土企业仍处于弱势地位时,仍可采用此策略;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采用此策略以求打入未曾进入的市场。其二,降低壁垒的策略仍有现实意义,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可用空间还有扩大之势。其三,化解壁垒和强攻壁垒虽然所积累的经验尚不多,但为今后提供了极宝贵的启示。

  (二)实现战略转型的条件

  概括地说,产业和企业实现战略转型,要回答四个问题: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会不会创新。

  想不想创新说的是创新的动力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技术引进是成功的,但多年的技术引进,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这就是产生了对国外的技术依赖,在发展模式上,着力于扩大规模,甚至是“规模崇拜”,企业普遍存在行为短期化倾向,这是制约创新的要害。敢不敢创新说的是进行突破性创新的勇气问题。因为我们的基础差,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因而对大的突破性创新存在畏难情绪。能不能创新说的是创新能力问题。能力的提升与创新实践是互动关系,我们不能等待能力提高,而只能在创新中提高。会不会创新说的是创新策略、创新方法以及创新的管理问题。

  (三)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不等于说一切都交给企业就行了,政府在创新中应当而且能够担当重要角色。从理论上说,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凡是依靠市场能解决的,就不需要政府介入;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仍要出手。

  由于创新存在“外溢性”,凡是单个企业不愿做、不想做的事情,都需要政府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用政策引导和推动创新。

来源:河北新闻网
金令牌猎头
企业找猎头  职业经理人找猎头
北京猎头职位
上海猎头职位
广州猎头职位
联系我们 | 金令牌猎头 | 法律声明 | 猎头服务 | 职业经理人俱乐部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职业经理人周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微信:AirPnP   TEL:010-85885475
京ICP备05025905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09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