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周刊
整合 执行 创新   精彩人生从合作开始
金令牌猎头
企业  职位  经理人  专访  点评
年薪(万) 不限 15 25-35 50 100 200 500
职业经理人周刊 >> 焦点企业

复星的“巴菲特之梦”:现金血液 保险再造血

《职业经理人周刊》
      2007年,复星国际香港上市后,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梁信军做了这么一个比喻:“一定要说的话,可以说我们是年轻的和记黄埔,更接近上世纪70年代的通用电气。” 
  三年后,复星不再类比李嘉诚和杰克·韦尔奇。“如果说未来复星更像谁发展的话,我们更多会考虑巴菲特这种模式。这也是董事会非常明确的一个方向。我们可能会着重考虑投资加保险、加产业这种模式。”郭广昌说。
  当杰出的实业家和投资家的界限逐渐模糊,向巴菲特看齐,成为复兴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寻求突破的新思路。
  投资哲学
  一个是企业家,一个是投资家。从个人发迹来看,在郭广昌和巴菲特的“第一桶金”里,很难看到相似之处。
  小平南巡讲话的那一年,26岁的郭广昌走出毕业后任教的复旦大学,跟几个同学成立了广信咨询公司。靠做市场调查,当年年底公司赚来了第一个100万元。而后他在房地产领域打响第一枪,通过代理楼盘,赚到了第一个1000万元。遗传学出身的几位同学加入后,广信正式更名为复星,做起了医药,那年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
  30年前,地球的另一边,天性对数字敏感的巴菲特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得到了价值投资的真谛。同样在26岁的时候,巴菲特开始创业,不过那是一家投资合伙公司,有点像中国的私募基金。13年间,靠投资股票,公司取得了30.4%的年平均收益率,远远超过道琼斯8.6%的年平均收益水平,巴菲特的个人资产也增加到了2500万美元。
  郭广昌在各种场合表达着对远方这位“股神”的好感。
  据说郭广昌的办公室里堆满了书,办公桌上摆放最多的,是各种版本的巴菲特传记,其中他啃得最多的是一本英文版的《巴菲特传》。这本书的导言中写道:“在美国的投资史上,沃伦·巴菲特的地位始终没人可以动摇……”
  “从投资角度说,我觉得没有一个人比巴菲特做得更强。”郭广昌向媒体表述着类似的评价,“他认为对的事情,他能够很有纪律性地坚持做好,30年、50年如一日。”
  郭广昌也一直在寻求这件“对的事情”,现在从复星身上,可以看到些雏形了。
  他把巴菲特列入萧条过后产生的“伟大”之一:“每一次大萧条之后,都会产生一批伟大的公司——1929年大萧条后的摩根财团;1973年美国经济危机后的巴菲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韩国三星;2000年IT泡沫破灭后的Google、苹果。”
  说这话之前的一句是:“这个冬天,我们不仅要穿棉衣御寒,还要出去结网、捕鱼。”在2009年全球经济一片阴霾的时候,郭广昌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这不禁让人想起巴菲特那句著名的“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复星确实也是这样做的。金融危机中,复星开始发掘海外上市的被低估的中国资产,先后投资了分众传媒、同济堂等企业。
  显然,2008年经济危机后的郭广昌,筹划着复星成为“伟大公司”的可能。而路径,大概就是向巴菲特看齐。
  为什么一位企业家会虔诚地膜拜“股神”?
  巴菲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远远超越了“基金经理”。在解散了原来的投资合伙公司以后,他把大部分资金投资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上,通过这家上市公司,他开始大量投资股票和收购企业,他是众多公司的董事甚至董事长,使伯克希尔成为无所不包的帝国。
  郭广昌的相似之处在于,他超越了“企业家”,复星集团是旗下产业和公司的金融、资本、资金中心。以快速的并购和资本运作建立了一个产业集团。他说:“投资和产业,不是一个矛盾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投资就是投资产业,无非就是投不同的产业而已。”
  投资是从宏观的角度引导进入最赚钱的产业的捷径。中国的企业家和美国的投资家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地点出发,在21世纪的第一次金融危机过后,正碰撞着火花。 
  现金血液
  现金流是集团的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为各个产业机体提供养分。
  巴菲特帝国的血液最早来自一家纺织厂,这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巴菲特开始买入这只股票的时候,股价已经跌破每股8美元,而其每股运营资本就高达16.5美元,这对于巴菲特来说,无疑是块价值洼地,一年内,他的合伙公司就成为了伯克希尔最大的股东,巴菲特接管了这家公司。
  不过这位大股东对纺织厂的经营并不怎么上心。他无心扩大纺织厂的规模。公司总裁向巴菲特提议扩大规模的时候,他说:“我宁愿投资一个规模仅为1000万美元,回报率高达15%的企业,而不愿意经营一个规模达到10亿美元,而投资回报率仅为5%的企业。我完全可以把这些钱投到回报率更高的其他地方去。”实际上,纺织厂只不过是造血机器,巴菲特作为整个系统的心脏,把这些血液引入能产生更大价值的产业中去。
  在巴菲特加入后的头两年里,纺织品市场一片繁荣,公司因而获利颇丰。但是巴菲特并没有把赚到的钱重新投到纺织厂里去,显然他对“回报率更高的其他地方”更为倾心。就在这一年,在巴菲特的示意下,这家纺织厂收购了一家保险公司——国民赔偿公司。很多人不解:为什么一家东部的纺织厂想要收购一家位于中西部的保险公司?
  其实老谋深算的巴菲特对伯克希尔的定位已经跃然纸上——它不是一家纺织企业,而是一个资本支出应该取得最大收益的公司。
  巧的是,复星系里也有这样一家造血公司。
 世博会着实让上海火了一把,直到现在,街头和地铁里,穿着蓝色的制服的志愿者还未散去。如果你向他们打听,在上海去哪里可以吃到特色小吃,买到特色商品,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向你推荐豫园商城,然后流利地告诉你如何换乘。从地铁豫园站,步行5分钟,就到了通向外滩的大街。无论什么时候,这里总是一片繁花似锦,很多生意门前都排着长队。豫园商城就是这条大街的中心。 
  2001年8月,复星入股豫园商城,通过一番资本运作,成为了控股股东。豫园每年都有数亿元的纯经营现金流,而主营业务上的投入也就两三千万。次年,这家A股上市公司纯经营现金收入5亿元,无疑是储量丰沛的现金血库。
  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巧合是,同样是入主两年后,豫园也开始了其“输送血液”的功能。
  2003年,非典袭来,那是中国学校最长的一次假期,即便是准备高考的学生也不允许去学校备考。人们避免一切公共场所的活动,许多商城的销售蒙上阴霾,豫园也没能逃脱,经营业绩直线下降,当年经营现金流只有9000万元,不到前一年的五分之一。即便如此,它履行“输血”任务却没有丝毫拖延。同年,豫园商城发布公告,公司和上海复星产业投资等四家公司合资成立德邦证券有限公司,豫园商城出资3亿元,占30%股份,是第一大股东,复星产业投资出资2亿元,获得20%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至此复星牢牢控制了德邦的控股权。
  此后,豫园商城与复星产业多次联手投资。二者与山东招金集团共同投资,设立了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6年登陆香港主板,自身具有了融资造血功能,反过来,又推高了豫园商城的价值。豫园商城还被用于开发房地产。郭广昌曾亲自挂帅到武汉,指挥豫园商城的全资子公司以36亿元的价格力挫华润等地产大鳄,获得武重机械厂800亩地项目。此外,豫园商城还持有海通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大量股权。
  现在看豫园的财报,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百货商城”,在这里能看到金融、房地产、进出口、医药领域的多家公司,2009年财报显示,其长期股权投资的比重超过了总资产的三分之一。 
  保险再造血
  其实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里,承担最关键造血作用的是保险业。巴菲特控制伯克希尔以后,投资的第一家公司就是保险公司。背后的哲学是:保险业能不断带来现金流,保费可以在前端收取,而债务可以以后再偿还。在收取保费和偿还债务之间,一个保险公司就可以投资于股市,这在行话中叫“浮存金”。他在很长时间以来认真揣测保险这项业务,认为保险业的浮存金就像火箭燃料一样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巴菲特对保险甚至有点如痴如狂。他有个多年的习惯,每隔一年,就跟朋友去打高尔夫球,他们经常会想出稀奇古怪的赌注。80年代初,有一位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出了一个新点子,说如果有人一杆进洞,他愿意拿出1万美元,否则别人每杆要给他11美元。大家都跃跃欲试,只有巴菲特不同意。因为冷静一算,他觉得11美元的“保费”太高了。
  巴菲特对保险业中的计算了然于胸,几乎考虑所有问题的时候都在计算概率。有一次在一个25人参加的聚会上,他跟朋友打赌说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相同,朋友不信,结果巴菲特真的赢了。他说,理由很简单,因为从概率角度来计算,这种可能性是60%。
  保险业其实就是用概率来计算生活中的所有可能性。
  1970年,伯克希尔公司从纺织业中赚取的利润只有让人啼笑皆非的4.5万美元,而从保险业中赚取了210万美元,它跟纺织业的前期投入是相当的。
  保险是巴菲特的核心业务。整个70年代,他一共买了3家保险公司,并另外组建了5家。保险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额低成本资金。让巴菲特能够大规模收购企业而提供更多的保险业务。保险中获得的更多资金带来更多的企业收购或股票投资,更多的回报再带来更多的保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同样,在保险方面,郭广昌也早已表现出了足够的兴趣。他认为保险就是把两件事搞清楚:一个是对产品的管理,再一个就是对投资的管理。简单讲就是,“人家把钱交给你,你要通过你对钱的管理,产生效益”。
  三年前复星已通过旗下包括复星医药在内的3家公司参与永安财险的增资扩股,顺利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今年年初,郭广昌宣布,联手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成立一只美元基金,其中保德信出资5亿美元,成为基金的有限合伙人;复星则出资1亿美元,担任普通合伙人。
  以资产管理规模计算,保德信金融集团是美国第二大寿险品牌。在2005年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股了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 
  抄底儿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漩涡中,巴菲特握着1千万美元,复星攥着几百万人民币。资金量上是20几倍的差距。他们做的事却越靠越近。
  那一年中国人迎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这位美国的股神居然倾心于中国的汽车品牌比亚迪,大举认购了10%的股份。当时的比亚迪太便宜了,人们都能想象到,巴菲特看着比亚迪的股价一天天被低估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就是带着这样的光芒,7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中,巴菲特兴奋地拣出了一只只价值低洼股。
  30年后,在另一场经济危机中,比亚迪股价从70多元一路跌到7元多一点,公司市值整整缩水了10倍。比亚迪当时在增发,认购价是每股8港元,静态市盈率仅为2.5倍,基本上是比亚迪历史上的最低的价位。
  价格上,比亚迪的确是巴菲特偏爱的类型。而更大的想象空间是,比亚迪的背后是拥有庞大消费潜力的中国市场,一年后中国成为了全球汽车销量冠军。
  郭广昌这边,也燃起了同样的激情奋。他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这个“冬天”,复星要出去“撒网打渔”了。
 与巴菲特购入比亚迪几乎同一时间,复星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着被“贱卖”的中国海外资产。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分众传媒就是其中一例。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的关键词是“美国”和“媒体”,在美国上市的新浪和分众恰恰同时戴上了这个帽子,广告额在缩水,股价在跳水,而谁也不知道水到底有多深。分众的江南春和新浪的曹国伟正在商量着把两家合并起来,为资本市场注入强心针。不过他们不知道,郭广昌在二级市场上正一点点暗中增持分众的股票。等到郭广昌公开披露的时候,复星已经成为分众的第一大股东。
  这样的手段不得不又让人想起巴菲特,当初巴菲特购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的时候,这家公司的内部正在因为接班人的问题明争暗斗。待他们知道第一大股东背后的老板是巴菲特的时候,巴菲特已经物色好了公司的接班人,并且决定加入董事会亲自执掌伯克希尔了。
  巴菲特认为,从二级市场上收购股票和直接并购并无二致。他说:“投资上市公司股票的成功秘诀与并购子公司没有什么不同。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希望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取得拥有绝佳经济状况与德才兼备的管理层。”
  他甚至风趣地引用伍迪·艾伦的话来解释:“双性恋者真正的优势在于拥有一般人两倍的周末午夜约会机会。”
  接下来,郭广昌继续寻找在危机中被低估的价值洼地,并且把触角伸到了“洋品牌”上。从郭广昌在复星国际2010年三季度的“董事长报告”中,不难看出他在购入时机上的得意:“本集团抓住欧债危机造成欧洲资产价格下跌的良好时机,入股了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集团地中海俱乐部……”
  更大的舞台
  2010年年3月,刚刚成立的A Capital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迎来了创立以来第一个重大机会。创始人龙博望发现来自家乡法国的旅游度假集团地中海俱乐部正雄心勃勃地打算在中国施展拳脚,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而此刻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人选,他知道复星对国际奢侈品牌和销售渠道的觊觎由来已久。
  龙博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三方面讲,复兴需要拿下这个项目。“虽然复星充分发展并且投资了诸多不同的领域,但是在西方世界,知之甚少,尤其是在欧洲。国际化将会让复星集团在技术、品牌知名度、公司治理和人才上获得长足发展。复星在本土已经做了很多领域的投资,它还需要在内需驱动的领域上再下夫,比如奢侈品、消费品和旅游业等。”
  于是龙博望为两方的总裁安排了一次会面,双方一拍即合,三个月后复星火速入股地中海俱乐部,并且在几个月内增资成为第一大股东。
  不错,聪敏的龙博望触动了郭广昌敏感的神经。在各种场合,郭广昌表达着未来复星的两个努力方向:一个是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一个是挖掘内需,向消费领域扩容。地中海俱乐部恰恰给了他这两种心理满足。
  郭广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过这样一段对未来复星国际化的憧憬:“为什么国际化?其实很简单。复星这么多年,我们已经确立起了一个地位,也就是说,我们让人家感觉到,复星有投资的能力,有跟资本嫁接的能力。但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认为,现阶段还必须建立一个能力,就是国际化的眼光,就是能够在全球范围之内组织资源的能力,这些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等。这个能力提升得越快,意味着你的竞争力越强。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复星多次显示了这种野心。去年年初,复星聘请到了美国前财政部长斯诺担任董事会顾问。在入股地中海俱乐部之前,复星刚刚宣布与世界第二大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凯雷集团合作成立了双品牌基金管理公司。今年复星又联手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成立一只美元基金。
  与两家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似乎释放着一个信号,复星转向了更规范、更阳光、更国际化的PE平台。不过在一次采访中,郭广昌提到,做PE不是“我们主导的、主流的东西。”他说,PE是用别人的钱,有短期退出的要求,但是他所希望的是长期持有,“可以长到30年、40年”。因此,跟国际巨头合作PE,并不是复星的转轨点,而是增加“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的一个要素。
  PE是替别人打工,随时准备捞一把就走人。而郭广昌更乐意控制,长期的控制。记者在出席上海一场医药投资论坛时,碰到了一位在美国取得博士后学位的海归,他回国创业,在上海建立了一家生物医药公司,目前正在寻找投资人。记者问他为什么不找找他的浙江老乡郭广昌,他连连摆手说郭广昌进来,公司就不是自己的了,而自己希望管理层能够拥有最大股权,这在郭广昌这里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长期”和“控制权”也是巴菲特的投资信条。获得股神眷顾后,比亚迪足足火了一把,股价曾一路疯涨,目前比亚迪的股价基本稳定在30元上下。不过无论是市场经历激情的当时,还是价格趋于平静的今天,巴菲特都不会抛售手中的股票,这是他的信条。就像当初,即便纺织业早已被历史的洪流遗忘在脑后,他也始终不离不弃。去年拜访中国的时候,他表示,决不会减持比亚迪。
  价值洼地的股票往往经历着管理层或者外部的危机,因此巴菲特需要进入董事会,影响管理层,甚至做到控股,确保企业能走出泥沼。这也反映了巴菲特的企业家才能。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刘建伟在《巴菲特传》的中文版导读中评价道:“他总能提前很多年就准确判断出一家公司未来的长期发展趋势,从而对公司的内在价值有准确的估计,这使他能在价格合理时大笔出手投资,从不亏损。”
  在地中海俱乐部这家洋品牌的投资上,也能窥见郭广昌同样的控制欲。“我们对这个项目参与程度很高,我们有两个董事在里面,而且我们会积极推动其在中国的发展。复星不是一个被动的投资者,哪怕只有5%的投资,我们也是一个积极的投资者。我们对每个投资项目,都会说我能给它带来什么价值,能创造什么东西给它。如果不能创造价值,只是一个被动财务投资,我们是不做的。”同时他指出,“在投资管理上,我们作为一个积极的股东,可能比巴菲特更积极一些。”
  交易宣布之初,看起来还是一场无关痛痒的小股权投资,复星只买下了地中海俱乐部7.1%的股权。
  龙博望认为,这样的设计最符合双方的利益。他向本刊记者介绍说:“中国企业投资欧洲领军的盈利企业可能要更难一些,这些公司一般都不会卖给别人,因此用小股权收购作为开头会推进收购的进程。”他指出,这样也降低了整合风险,中国的投资者只需专注于中国市场的运营,西方市场就交给本土的合伙人即可。同时他也不得不承认,在金融危机阴霾仍未散去的今天,西方国家对中国公司的印象并不好。从小股权投资开始,可能会降低这种戒备。
  他告诉记者,很多中国投资者关注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关键小股权的位置足以进入董事会和技术层面。像复星这样,虽然是小股权投资,但是却成为了公司最大的股东,这就是最完美的例子。
  几周前,复星行使交易中赋予的权利,已经增持至10%的股权,成为地中海俱乐部最大的股东。龙博望认为复星没有必要再继续增持了,这些股份对于复星影响公司的战略运营已经够用了。
  复星进入地中海俱乐部6个月以后,首个中国项目亚布力度假村正式开业,此时地中海俱乐部的股价已经涨了50%。龙博望接受记者采访时,刚刚从亚布力回来,他说那儿太美了,而且客房已经全部订满了。
  聘进斯诺,打开海外关系网络;跟凯雷合作,建设国际PE运作平台;管理保德信资金,加入保险行业;入股地中海俱乐部,接触欧洲市场和渠道,中国复星为环球起航准备着。
来源:投资家  作者: 植美娜
金令牌猎头
企业找猎头  职业经理人找猎头
北京猎头职位
上海猎头职位
广州猎头职位
联系我们 | 金令牌猎头 | 法律声明 | 猎头服务 | 职业经理人俱乐部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职业经理人周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微信:AirPnP   TEL:010-85885475
京ICP备05025905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09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