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周刊
整合 执行 创新   精彩人生从合作开始
金令牌猎头
企业  职位  经理人  专访  点评
年薪(万) 不限 15 25-35 50 100 200 500
时尚
理财
沙龙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四重风险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朋友圈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正在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面临与国内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传统的保险购买行为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变得异常迫切。而这,也为保险经纪公司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保险中介公司面临着机遇亦有很多挑战,更面临着当地保险机构的竞争,那么在业务布局过程中,保险中介公司对此有着怎样的判断,经济观察网记者对怡安奔福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兼怡安风险服务中国首席执行官陆勤、中怡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青、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张宏进行了专访。
经济观察网:目前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风险?
陆勤: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业务,每个国家和地区其实都有。如果从频率来讲的话,主要还是亚洲地区比较多,例如印尼、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越南等这些国家。总结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会面临几个较大的风险:第一,是政治地缘风险。 “一带一路”总共含扩65个国家,44亿人口。每个国家的政治环境、地缘风险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是所有中国企业走出去可能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第二,是人员的风险。走出去的很多是国企,在国企“以人为本”这一点很重要。人员的风险有几个方面,各个地区的风险的面貌不一样,其次出去的很多项目是基建项目,基建项目就会涉及到很多人员,人身保障和福利待遇是一个大问题。 …… [阅读全文]

穿透式监管与资产管理

穿透式监管与资产管理
苟文均
编者按:目前,我国资管行业规模已经超过百万亿元,资管产品不断创新,资管业务快速发展。但因为缺乏统一的监管规则、监管标准和监测监控,出现了监管重叠、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等问题。对资管业务实行统一监管已经引起金融监管层的高度关注。今年“两会”期间,“一行三会”领导分别表态将共同加强对资管行业的统一监管,以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促使资管行业真正回归本源。为此,本刊特约请相关机构专家对我国资管行业的发展和监管进行分析。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资产管理领域也存在不少乱象,如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名股实债、监管套利、非法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等,显著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尽管各监管部门都出台了本行业资产管理业务规范,但并没有有效地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分业监管体制下不同类型机构开展同类业务的行为规则和监管标准不一致,且在机构监管理念下很难实现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全流程监控和全覆盖监管。因此,促进资产管理业务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监管理念,按业务属性确定行为规则和监管主体,强化监管的统筹协调,实施穿透式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
穿透式监管的理论渊源
穿透式监管作为一种监管方法,其理论渊源来自功能监管理论和行为监管理论。功能监管理论由哈佛大学商学院默顿教授于1993年提出,主要针对分业监管体制下机构监管的缺陷,认为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金融机构不断突破其业务范围的市场边界,在机构监管理念下始终面临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问题,但金融体系承担支付清算、集中和分配资金、管理风险、价格发现、降低信息搜寻成本等基本功能则保持不变,只要按照金融产品的功能和金融业务的性质,对于任何跨行业、跨市场金融产品和业务,都可以明确划分监管主体和确定监管规则,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相同或类似业务实行统一的或相对统一的监管标准,避免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消除监管套利。行为监管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泰勒于1995年提出,主要针对金融机构审慎性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由此形成了包含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双峰”设想。泰勒认为,金融监管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审慎监管,以维持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稳定;二是针对金融机构机会主义行为的合规监管,以维护金融市场的公正透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行为监管理论看来,银行、证券、保险的行业区分已无关紧要,应重点关注和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性质。在综合经营趋势下,如果仍然过度强调金融机构的行业属性,就会导致不同管辖权下金融机构间的非公平竞争。 …… [阅读全文]

还在YY文化治企的人,我只能对你们呵呵哒


      先普及一下,“呵呵哒”的意思基本和“呵呵”没有区别,在互联网的语境中,这表示对你说的东西不认可,不感兴趣,但又懒得和你交流的意思。后面加上了一个“哒”字,只是表示可爱而已,本质上仍然是无情的嘲讽。
昨天,我在环球人力资源智库的微信群里做了《2016年度人力资源管理七大趋势》的主题分享,收到了很多热烈的反馈,不只来自HR们,更有一些企业家。
一名企业家说:“精炼!只有一点我保留意见:机制应该配合文化。文化是核心,从成就员工、共赢共创的文化中,生发出各种机制。”他的说法应该有不少企业家认同,我为企业担任顾问和主持私董会时,听到过不少同样的观点,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中国的企业家仍然高居庙堂之上,去“想象”他们的员工,这犹如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坐在办公室里,去“想象”自己的用户。
我在为互联网创业公司担任顾问时,一定会要求遵循一条铁律:用户中心主义。当任何一个人在描述用户需求时,都会有人跳出来问“你认为这是需求,你认为这个可以做,你问过用户吗?”每到这个时候,所有人就会冷静下来,没有与用户交互,所有事情停下来,马上去找用户!
也许,互联网企业内平权的沟通氛围帮到了大家,所以,这些能够快速迭代、不断纠偏。但是,老板们没有这么幸运,他们长期被供奉在企业内的“龙椅”上,只听得到顺耳的声音。正因为这样,他们才会说出那些让我不禁“呵呵哒”的判断。 …… [阅读全文]

品牌想要年轻化,请先读懂亚文化

没有一个品牌胆敢在推广新商业计划时冒着失去年轻用户的风险——因为年轻用户意味着未来。但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传统大企业越来越搞不懂年轻人们的套路了。
网络时代文化多元的发展,也滋生了各种各样的亚文化,比如二次元的逆袭、暴走漫画表情包流行,再比如A站B站崛起后,站内流行的各种“黑话暗语”就令圈外人费解。
但是要想拉拢年轻用户,不懂亚文化是肯定不行的。因为不知不觉之间,80后、90后其实已经成为了消费主力军,连00后也都快进大学了。

亚文化渗透主流文化


亚文化又被称为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所谓主流文化,其实就是符合大众主流审美的文化,只要有合适的契机和足够的动力,必将展露锋芒。通过各种契机,一代人的亚文化,也许就是下一代的主流文化。比方说前一代人的摇滚音乐,已逐渐成为主流。
亚文化是一种小众文化发展成为主流文化的前置状态,而这个变化其实就是我们所知的量变产生质变。小众文化量级一旦达到大众的基础量,就随即变成大众流行文化。如果小众文化的量级始终达不到产生质变需要的量级,就会被遗忘,或者只能继续积累他的受众,等待下一波大潮兴起。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实际上就为亚文化发展提供了温床,并更加有利于亚文化发展壮大之后向主流文化进行反渗透。 …… [阅读全文]

网络安全发展需要理念与技术并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4.19”网信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网络安全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分支,是为整个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发展保驾护航的共性技术,是网络安全防御与威慑的基本能力支撑,其核心性与关键性不言而喻。网络安全领域的核心技术如何突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提出了工作要求,更为我们提供了理念指导——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理念决定行动。

一、认识网络安全的对抗性本质,知己知彼。
习总书记在“4.19”讲话中指出,“网络安全的本质在对抗,对抗的本质在攻防两端能力较量。”这种对抗与较量是技术的对抗,是人的对抗,是一种体系化的对抗。一个国家的网络安全防御能力,最终是要由攻击者来检验的。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就是要在与安全威胁的对抗中持续发展成长。当前,我国面临着复杂的网络安全压力,某些国家凭借庞大的网络攻击机构组织、覆盖全球的情报工程体系、制式化的网络攻击装备库,对我国发动网络入侵,危害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安全形势黑云压城,我们只有做出深入、扎实的分析,才能避免盲目恐慌,做出有效应对。
从知己角度来讲,我国在网络安全技术积累方面,技术门类比较齐全,在反病毒引擎、主动防御、大数据安全分析等方面,有部分单点技术已经具备国际先进水平。但我国基础信息技术短板较多,尚未形成完善先进的体系。因此我们无需妄自菲薄,同时也需要看到,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对手,幻想一招鲜,吃遍天,期待银弹的出现是不现实的,唯有按照总书记“攻防力量要对等。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要求,通过长期扎实的工作,建立自身持续成长的系统工程能力,使防御技术形成一个有效防御体系和社会机制,才能实现有效对抗和防御。 …… [阅读全文]
北京猎头职位
上海猎头职位
广州猎头职位
联系我们 | 金令牌猎头 | 法律声明 | 猎头服务 | 职业经理人俱乐部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职业经理人周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微信:AirPnP   TEL:010-85885475
京ICP备0502590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133号